家电网-HEA.CN报道:大促期间,你会发现,无论是你是想听歌、查信息、刷新闻,无论你最开始打开的是哪个APP,在缘分的指引下,大家最终都会在某电商购物车里相遇。
PS:本文阅读摇动手机不会跳转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大促,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看官是否都已经挑选好心仪的商品呢?
小唠在这里做一个问卷调查,大伙平常都是怎么跳转到APP的呢?
A:在桌面上找到对应APP然后点进去
B:视频下方商品直接跳转
C:摇一摇/划动屏幕时不小心触碰到广告跳转
正常人会告诉你选A或B,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会是C选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发现,原来自己的手机还可以像新手机一样丝滑。

尤其是大促期间,你会发现,无论是你是想听歌、查信息、刷新闻,无论你最开始打开的是哪个APP,在缘分的指引下,大家最终都会在某电商购物车里相遇。

摇一摇广告 —— 你的手,就是开启异次元的钥匙
首先,咱得公允地说一句,“摇一摇”这技术本身是挺酷的。当年微信摇一摇找朋友,那叫一个浪漫与科技的结合。但不知道从哪天起,广告界的“天才”们一拍大腿:“嘿!我们能不能让用户‘摇一摇’就直接跳转去下载APP呢?”
这个点子,从商业角度看,堪称“降维打击”。你的任何一次无意识手抖、走路时的轻微颠簸、甚至打个喷嚏带来的空气震动,都可能被手机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精准捕捉,并判定为:“嗯,这位用户非常渴望进入广告的世界,快!送他过去!”
日前发布的一份实测视频显示,部分应用程序的“摇一摇”功能反应过度,即便手机静止放置于桌面,未有任何明显晃动,仍可能自动跳转至广告页面。这种设计让用户难以避免误触,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有网友笑称,这要是发明在古代,那就没地动仪什么事了。

点击跳转广告 —— 那个“关闭”按钮,是薛定谔的猫
如果说摇一摇是“碰瓷”,那传统的点击跳转广告就是魔术师的障眼法。它的核心玩法在于,把那个小小的“关闭”按钮,设计成一场对眼力、手速和人品的终极考验。
按钮的七十二变:
变色龙款: 颜色和背景完美融合,你需要用“找不同”的游戏眼力去发现它。
瞬移款: 在你手指落下的前0.1秒,它突然位移到屏幕另一边。
迷你款: 大小堪比像素点,需要用绣花针的精度去点击。
伪装款: 长得和“跳过”或“详情”一模一样,但你一点,就直接起飞。
延时款: 先是灰色的“假按钮”,倒数5秒后才会变成真正的“关闭”按钮,考验你的耐心。

最离谱的是,有些广告的触发灵敏度被调得之高,让人怀疑它的代码里是不是写了:
if (phone.exist == true) { gotoAdPage(); }
(如果手机存在,就跳转到广告页)
我们都知道CTR(点击率)是金科玉律。但当“关闭”按钮的误触贡献了80%的CTR时,还有什么意义?这等于你开个店,客人全是来问“厕所在哪”的,然后你骄傲地宣布“今日咨询量爆棚”。
最令人绝望的,是当“摇一摇”和“虚假关闭”强强联合。
你千辛万苦,冒着触发摇一摇的风险,以拆弹专家的谨慎,终于摸到了那个该死的关闭按钮……你点下去了!然后屏幕一黑——不是广告关了,是你直接跳转到应用商店了!
原来,那个按钮根本不是“关闭”,而是“立即下载”的超级链接!
这一刻,你感受到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深深的、被算法愚弄的无力感。你的手机,仿佛不再是你的私有物品,而是一个“宣传易”。小唠只想说一句:“做个人吧。”

用户的耐心是有限的。每一次“非自愿跳转”,都是在消耗用户对平台的好感度。你可能会因为一个有趣的广告而对一个品牌产生好奇,但你绝不会因为被强行弹到一个APP下载页而爱上它。
当然,正所谓“天下苦摇一摇广告久矣”,用户和监管都不是吃素的。今年7月,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摇一摇广告触发行为安全要求》指出,触发跳转广告应包括:设备加速度不小于15m/s²、双向转动角度不小于35°、操作时间不少于3秒或采用等效参数组合。
《实践指南》还要求,第三方广告 SDK 运营者应确保设置的摇一摇广告跳转灵敏度阈值,不会在用户走路、乘车、拿起、放下移动智能终端等用户非自主意愿触发的情况下出现误导、强迫跳转。
在相关部门的介入下,已经有部分平台提供永久关闭“摇一摇”广告的选项,通常位于“设置”-“隐私权限”中。
把灵敏度调回人类能理解的范畴;给用户一个清晰、足够大的关闭按钮;用创意吸引用户,而不是用陷阱绑架用户。做广告的初衷,是建立连接,不是制造隔阂。好了,十块已到,咱们下期再唠~
(欢迎关注家电网微信jiadianwangHEA,点击阅读 家电网头条,最新家电、科技资讯,最专业的新闻资讯解读,我们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K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