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HEA.CN报道:尽管海信方面的代表对海信视像以及海信家电即将合并的消息予以否认,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两家公司合并的可能性并不小。
尽管海信方面的代表对海信视像以及海信家电即将合并的消息予以否认,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两家公司合并的可能性并不小。
近日,有消息称,知情人士透露,海信集团正在酝酿消费电子与家电业务的整合事宜,并预计在未来实现港股上市。该知情人士相当谨慎,指出目前相关讨论仍处于初步阶段,最终是否付出实际行动尚未有定论。
海信相关人士的否认态度不难预料。在涉及两家企业、三个交易所以及两个地区的情况下,合并计划面临的法律和监管难题并不小,最终也可能会因此流产。
不过,消息在12日传出后,市场表现出乐观情绪。当日,海信视像收报26.26元人民币,升3.76%;海信家电则收报26.62港元,升6.99%。

有需求,有准备
海信视像与海信家电两家公司合并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甚至可以说是早有迹象。
从海信系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分属两家上市公司,容易受到体制壁垒的影响导致供应链协同长期低效。因此,在海信家电已经在港股上市的情况下,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两家公司的协同效率的优先级大于赴港上市。
两家公司合并后可以形成一个业务更加全面、规模更庞大、故事更动听的“家电航母”。这对于吸引大型投资机构、获得更高估值倍数非常有利。此外,随着业务发展,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之间的业务交叉和潜在的同业竞争问题会越来越凸显。通过合并可以从根本上理顺业务架构,减少复杂的关联交易。
基于上述发展的需求,今年4月,海信集团进行了董事会调整,引入了3位具有资本背景的新成员——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焦树阁、私募基金背景的王新宇及青岛啤酒前董事长金志国。当时,家电网对此解读为,通过资本赋能完成C端业务的整合,实现海信视像与海信家电的深度协同。
其中,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焦树阁的加入是一个关键信号。2013年,美的集团启动整体上市方案,核心是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已上市美的电器,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而鼎晖投资成为了美的集团整体上市的深度参与者。
消息显示,2011年末,鼎晖科技通过收购美的集团股权的方式,推动了美的集团的整体上市。业内人士指出,鼎晖科技等PE机构的加入,为产业资本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丰富的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经验,令其整体上市构想快速、高效完成。
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海信集团董事会的调整也被解读为“走美的整体上市老路”的信号。因此,有观点认为,海信预计采用的一种可行性方案是海信视像向海信家电的所有股东(包括A股和H股)发行新股,以换取他们手中的海信家电股票。合并完成后,海信家电法人资格注销,其全部资产、业务并入海信视像,并由新的海信视像作为主体申请在港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投资者对业务模式单一或存在同业竞争的公司会比较谨慎。合并后,新实体业务更多元,治理更清晰,能更好地满足港股的上市门槛和投资者的偏好。换句话说,一个业务更全面、故事更动听的综合性科技企业,相比两家业务相对单一的公司,通常能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
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
尽管合并并赴港上市能够满足海信整体业务的发展需要,但海信的表态仍然相当谨慎,并表示相关计划仍处于初步探讨的阶段。这意味着,任何具体方案都远未成型,存在计划最终流产的巨大可能性。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合并涉及的资本操作颇为复杂。
据了解,目前海信视像已经在A股上市,而海信家电更是实现了A股+H股两地上市。这意味着,两家公司合并的资本运作横跨上海、深圳、香港三地证券交易所,涉及中国大陆以及中国香港两个市场不同的监管规则以及不同类型的投资者。
海信视像与海信家电的合并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尤其是涉及H股和A股股东换股比例的核心问题,需要与三地监管机构进行充分沟通并获得批准。这个过程耗时且存在变数。
事实上,即便是在单一市场中,上市的资本运作也常常面临来自监管和市场环境的挑战。此前海信视像曾试图分拆信芯微科创板上市,然而相关上市计划在历时三年后,仍然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终止。
此外,另一个不确定性来自于海信家电。海信家电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速已放缓至1.44%,创下近六年中报的最低水平。其传统的暖通空调业务贡献了近半数营收,但受国内家用及中央空调市场容量下滑的影响,增长动力明显不足。这意味着,合并后的新实体将不得不立即着手应对海信家电主营业务的疲软问题,分散了本应聚焦的战略精力。
尽管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海信视像与海信家电的合并目前仅停留在市场传闻阶段,但其背后的战略逻辑是清晰且合理的。面对行业竞争、技术变革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合并来提升协同效率、集中资源、并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综合性平台,无疑是海信系在未来发展中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家电网® HEA.CN)
责任编辑:编辑K组